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外语教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两者协同发展的内涵与价值,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区域国别研究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跨学科融合;外语教育;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2]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融合[J].当代外语研究,2022(1):143-150+160.
[3]张绍杰.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战略转型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3):333-343.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李志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21(5):2-9.
[7]武萌,周异夫.高校日语与区域国别的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思考[J].外国语文研究,2023(3):95-104
[8]刘川菡.“语言+”视域下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的融合策略与实践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5(3):121-128.
[9]常俊跃,李莉莉.新时代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念与实践[J].外语界,2020(3):2-10.
[10]樊丽明.新文科:内涵、机遇与发展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4-8.
[11]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25(4):115-12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13]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网.区域国别交叉研究助力智库建设[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5(1):123-13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1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