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精准思政”通过数据采集、学生画像和个性化推送提升了育人效率,但同时引发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教育异化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等伦理风险。因此,应确立“技术为器、育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完善数据治理与教育伦理法规,提升教师AI素养,并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精准思政;人工智能;伦理风险;价值理性;数据治理
[1]潘建红,祝玲玲.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生成及规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40(3):94-100.
[2]刘伟,刘新琦.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现实效能、风险检视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1):64-70.
[3]刘骏.“数字思政”的伦理审视:价值、矛盾和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9):84-88.
[4]冯刚,邢斐.人工智能赋能的思政教育本体论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23(5):45-51.
[5]丁汉文,聂栾懿.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与路径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8):72-74.
[6]王健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风险及对策[J].江苏高教,2023(9):114-120.
[7]申小蓉,潘云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主要特征、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3):15-19.
[8]王少.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风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32-35.
[9]米华全.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逻辑、表现形式及防控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