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交互音乐装置结合了交互艺术与数字技术,为舞台表演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本文通过 Mi.Mu 手套 和 Björk 的《Biophilia》音乐会等案例,分析其技术特点及舞台应用,探讨传感器选择、音乐模块设计对交互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装置提升了音乐表演的互动性和表现力,但仍面临成本高、学习门槛高等挑战。未来,随着 人工智能、5G 低延迟 等技术发展,该装置将更加智能化,并拓展至音乐教育和沉浸式演出等领域。本研究为交互音乐装置的优化和应用提供参考,以期推动音乐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交互艺术;传感器;可穿戴交互音乐装置;Max;
[1]冯曦.弦乐器与计算机交互电子音乐系统构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2]潘溯源.现场交互艺术的交互系统与控制行为设计——以Myo腕带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8(3):75-77.
[3]肖鼎文.可穿戴交互乐器装置及其演奏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23.
[4]潘溯源.基于LeapMotion体感技术的MIDI控制器制作与特性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4(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