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论坛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模式研究
作者
马广全
摘要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力量,其价值观念的塑造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民族团结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主线,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充分培育。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意涵的梳理,结合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实践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深入探讨了高校在培育模式上的创新路径。研究提出应在课堂教育与课程思政中实现深度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展多元形式,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强化体验认同,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效力。文章结合调查数据与典型实践案例,强调了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自觉的整体推进逻辑。研究认为,只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责任担当,从而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参考

[1]刘树宏,朱珊.网络时代促进大学生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析——从联通主义理论说开去[J].兵团党校学报,2025(3):86-93.

[2]刘晓龙.基于“五个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理—情—法”四位一体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5(10):107-112.

[3]梁诗桦.民族院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5(10):72-74.

[4]周宣辰.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5(4):52-59+183-184.

[5]颜军,袁柏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5(2):47-55.

[6]丁惠炯,程曼曼,王贤.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8):91-93.

[7]高静,张翌,王贝贝.驻青岛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究[J].西部学刊,2025(9):134-139.

[8]邓微媚.桂林抗战文化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5(9):207-209.

0.2213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