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论坛
探讨地方文化认同与师范生师德养成关系——以战国时期赵文化为例
作者
王曦;刘舵;李培玲
摘要

本文聚焦于“大思政”背景,探讨地方文化认同与师范生师德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战国时期赵文化为例深入剖析其对师德建设的浸润作用及实践路径。阐述赵文化内涵、特色,从文化认同层面入手,借助赵文化资源强化师范生师德意识、塑造师德品格,为师范教育中的师德培育开辟新思路探寻新方法,以期培养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师德师风的未来教师队伍,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

赵文化;师范生;地方文化;师德培养

参考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郭健.燕赵文化研究(第七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125-148.

[3]储朝晖.师德传统与现代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4):48-54.

[4]周振国,向回.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J].河北学刊,2012,01(32):32-40.

[5]张渭莲,段宏振.晋文化分流的北系:东周赵国考古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6]王婧馨,康秀云.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9):33-38.

[7]檀传宝.教师职业道德(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8]王敏.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4):85-90.

[9]马春香.燕赵文化的传统内涵与当下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3-156.


0.073636s